水利部舉辦珠江“壓咸補淡”應急水量調度實施20周年新聞發布會
“壓咸補淡”應急水量調度是壓制珠江三角洲地區海上咸潮,保障珠海、澳門等地供水安全的重要舉措。據統計,“壓咸補淡”應急水量調度實施20年來累計調水756億立方米,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22日,水利部舉辦珠江“壓咸補淡”應急水量調度實施20周年新聞發布會,介紹相關情況。
何為“壓咸補淡”
“壓咸補淡”,指通過科學調度上游水庫群,有效補充河道淡水徑流量,從而壓制咸潮上溯,為當地供水系統創造抽取淡水的有利條件。
河口咸潮,又稱咸潮上溯、海水入侵,是河口地區普遍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主任吳小龍介紹,粵港澳大灣區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河網交錯,潮水往復漲落。每年10月份至次年3月份,上游河道徑流小,潮汐動力相對變強,河口咸潮上溯進入活躍期。
“大灣區城市群供水水源以河道取水為主,河口咸潮影響期間,取水口附近含氯度嚴重超標,城市供水安全就會面臨嚴重威脅。”吳小龍說。
吳小龍表示,當河道徑流量增大時,咸潮咸界下移,取水口可以正常抽取淡水。目前在潮汐動力不可人為調控的情況下,增加河道徑流便成為應對咸潮的有效手段。
珠江流域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流域的大型水庫多建在上中游,庫容大、調節能力強。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小水庫居多,庫容較小。珠江流域水資源存在空間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必須統籌優化全流域水資源配置,在咸潮影響關鍵時期通過系統、科學、安全、精準調度流域水工程,確保城鄉居民用水安全。
“從我們實施‘壓咸補淡’應急水量調度20年實踐來看,‘壓咸補淡’是應對咸潮的最有效方式。”吳小龍說。
多方合力推動“壓咸補淡”有力高效
從整體來看,相關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珠江流域防汛抗旱統一管理,為“壓咸補淡”應急水量調度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督察專員王章立介紹,在完善供水工程保障體系方面,水利部加快推進流域控制性水工程建設。得益于龍灘水庫、大藤峽水利樞紐等水利工程,納入調度范圍的骨干水庫興利庫容由2004年的68億立方米增加到現在的255億立方米,在抗旱保供水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吳小龍介紹,珠江委建立完善“流域統籌、區域協同、部門協作”的調度管理機制,及時將水利、氣象、交通、電力等部門納入珠江防總成員單位,并構建以流域統一調度為核心、各級水利部門分級管理、相關行業部門協同配合的調度指揮體系。
數字賦能方面,珠江委充分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手段,建成水旱災害防御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平臺并投入使用,不斷提升系統感知、預報預警、調度創新、平臺集成等水資源調控能力。
水利部副部長王寶恩表示,“壓咸補淡”調水距離長達1000多公里。在組織實施過程中,水利部組織珠江委與廣西、廣東等?。ㄗ灾螀^)有關部門群策群力,打造了供水、生態、發電、航運等多方共贏局面。
多措并舉增強粵港澳大灣區供水能力
“壓咸補淡”應急水量調度成效顯著,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推進,人口、資源等生產要素的聚集效應逐步放大,與之相匹配的城市群供水保障率要求更高。
王寶恩介紹,水利部門將從以下方面入手,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的用水保障——
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強化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完善取水監測計量體系,嚴控高耗水產業項目建設。同時加強非常規水利用,加快節水科技創新應用,不斷推進節水產業化和產業節水化。
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在已建骨干工程的基礎上,科學謀劃流域、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格局,提高城鄉供水能力和水平。提升咸潮上溯期間區域引水能力和蓄水能力,最大限度減輕干旱咸潮災害影響。
持續推進流域統一調度。加快推進珠江流域數字孿生水利建設,建立梯級水庫群與水網工程聯合調度技術體系,完善梯級水庫群及水網工程聯合調度的體制機制,確保調度指揮指令暢通、執行到位。
“水利部將持續筑牢流域當地、近地、遠地梯次供水保障‘三道防線’,全面提高流域區域水資源配置水平,不斷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能力。”王寶恩說。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