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 】中國文化旅游已進入以資本、創意和科技為驅動的文旅2.0版本
隨著大眾旅游的興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大力推進,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持續增強,尤其是以文化旅游為代表的新型業態迅速崛起。當前,文化旅游已經成為新時期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越來越多的省市明確提出要把文化旅游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國家密集出臺文化產業相關政策,對文化旅游的發展目標及措施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其中所釋放的紅利成為助推文化產業與休閑度假融合發展的催化劑。
一中國的文化旅游已進入以資本、創意和科技為驅動的文旅2.0版本
2017年10月21日,《中國文化旅游發展報告2017》發布。
報告對旅游演藝、主題公園、主題酒店、文旅小鎮、博物館旅游、文化節慶等進行了詳細分析,并對發展趨勢進行了研判。
如果說以歷史文化資源為依托的旅游開發是文旅產業的1.0版本,那么現階段的文化旅游則是以資本、創意和科技為驅動的文旅2.0版本。
“無中生有、變廢為寶”是文旅2.0的顯著特征,創新能力而非資源稟賦成為評判文旅產業發展的主要尺度。
報告研究顯示,新時期的文化旅游發展主要呈現出以下五個特征:
文旅發展動能增強。
文旅產業在資本、內容和科技方面均有較大突破。資本運作得到重視,基金設立、新三板掛牌、兼并收購等屢有突破,不斷為文旅產業注入動力。
主題公園迎來熱潮。
從布局來看,大型主題公園的投資規模越來越大、集聚特征更加突出,而且已經開始向二三線城市滲透;從商業模式來看,主題公園衍生產品開發滯后,“地產反哺”模式面臨嚴峻的考驗,輕資產模式成為盈利增長點,收益渠道日益多元化;從類型來看,特種類型主題公園品牌已初步形成,水上樂園投資現已趨于飽和,主題公園種類也更加多元化。
文旅小鎮受到追捧。
文旅小鎮是新時期文旅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領域,而且隨著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的公布,以文旅為特色的小鎮在2016年迎來一個爆發增長期。華僑城集團積極調整戰略,正式提出“文化+旅游+城鎮化”模式,全面融入全域旅游發展和特色小鎮建設。文旅小鎮之所以能夠引起產業界的積極參與,就在于其潛在的資源價值得到了重新發現。
旅游演藝砥礪前行。
隨著10多年的大發展,旅游演藝已日漸成熟并開始進入調整期。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旅游演出共計5.2萬場,票房收入34億元。同時,新一批大型旅游演藝項目開始落地,一些知名旅游演藝企業逐漸形成了涵蓋住宿、旅行、旅游演出、旅游購物等業務的縱向產業鏈。
主題度假酒店興起。
主題度假酒店作為文旅產業新興的經濟增長點,已經成為主題公園的標準配置,有效提高了主題公園的綜合效益。同時,由于當前旅游業從觀光不斷轉向休閑度假,各種類型的主題酒店或精品民宿開始成為文旅小鎮的重要載體。
此外,《報告》認為,未來一段時間,我國文旅企業面臨的政策環境將持續得到優化,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以及中醫藥旅游、研學旅游、文博文創等新興融合業態成為釋放潛在動能的主要載體,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作為戰略型支柱產業的地位將不斷加強。
二支持開發集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康體養生等主題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綜合體
2017年5月,《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提出:
到2020年,文化與旅游雙向深度融合,促進休閑娛樂消費的作用更加明顯,培育5-10個品牌效應突出的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區。
支持建設一批有歷史、地域、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旅游休閑街區、特色小(城)鎮、旅游度假區,培育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和品牌。
鼓勵文化創意、演藝、工藝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與旅游資源整合,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旅游演藝精品和旅游商品。提升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和服務設計水平,促進發展參與式、體驗式等新型業態。
支持開發集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康體養生等主題于一體的文化旅游綜合體。扶持旅游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數字文化產業相融合。
推進區域文化旅游一體化發展,支持培育一批跨區域特色文化旅游功能區。支持民族特色文化旅游繁榮發展,支持設計開發民族文化體驗項目,促進文化生態旅游融合。
三推進文化產業與旅游、農業、體育、健康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
2017年2月,《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提出:
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
加快建設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會同有關部門落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領域的各項政策措施,為文化產業發展持續提供動力。進一步拓寬社會投資的領域和范圍,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企業孵化器、文化眾創空間、文化資源保護開發等新興領域。落實以獎代補、基金注入等重要政策,以推廣文化領域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為抓手,扶持引導社會投資進入文化領域。用好國家投資政策,將文化領域納入投資政策工具支持范圍。
加強文化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商業模式創新。
積極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催生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滿足新需求。推進文化產業與制造、建筑、設計、信息、旅游、農業、體育、健康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增加文化含量和產業附加值,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和市場優勢。
支持中小城市、小城鎮和農村打造特色文化產業群。
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革命老區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鼓勵文化文物單位和社會力量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
拓展文物利用。
發揮文物資源在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豐富城鄉文化內涵,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美麗鄉村。發揮文物資源在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培育一批文物旅游品牌。大力開發文博創意產品,進一步拓展文物利用綜合效益。
四深刻把握文化產業面臨的新機遇新要求,進一步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2017年文化工作要點》提出:
加大工作力度、建立有效機制,推動已有政策落實落細,出臺更多配套政策,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環境。著力增加文化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積極推進擴大文化消費試點,開展文化消費提升行動。有序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
大力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制定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和動漫游戲產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行動計劃,積極推動手機(移動終端)動漫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加強各類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建立健全動態管理評估機制。
切實發揮各類財政專項資金、產業基金的引導促進作用,繼續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加強重點文化產業帶建設,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制定發布京津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規劃綱要。
五促進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培育以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和實踐活動為支撐的體驗旅游
2016年12月《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的通知》提出:
促進旅游與文化融合發展。培育以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和實踐活動為支撐的體驗旅游、研學旅行和傳統村落休閑旅游。
扶持旅游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數字文化產業相融合。發展文化演藝旅游,推動旅游實景演出發展,打造傳統節慶旅游品牌。
推動“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鎮。遵循景觀延續性、文化完整性、市場品牌性和產業集聚性原則,依托線性的江、河、山等自然文化廊道和交通通道,串聯重點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功能區。
重點打造絲綢之路旅游帶、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黃河華夏文明旅游帶、長城生態文化旅游帶、京杭運河文化旅游帶、長征紅色記憶旅游帶、海上絲綢之路旅游帶、青藏鐵路旅游帶、藏羌彝文化旅游帶、茶馬古道生態文化旅游帶等10條國家精品旅游帶。
六加快旅游產品開發,支持打造一批城市旅游休閑街(區)和環城市旅游休閑帶
2016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旅游局關于實施旅游休閑重大工程的通知》提出:
加快旅游產品開發。完善提升觀光旅游景區、鄉村旅游景區,引導布局國家級、省級旅游度假區及自駕車房車露營基地、國際特色旅游目的地和低空旅游示范區,支持打造一批城市旅游休閑街(區)和環城市旅游休閑帶。
鼓勵發展海島旅游、體育旅游、郵輪旅游、研學旅游、溫泉旅游、冰雪旅游、健康旅游等新興旅游產品。
七圍繞旅游、文化等領域,提升服務品質,增加服務供給
2016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擴大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提出:
圍繞旅游、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重點領域,通過提升服務品質、增加服務供給,不斷釋放潛在消費需求。
支持實體書店融入文化旅游、創意設計、商貿物流等相關行業發展,建設成為集閱讀學習、展示交流、聚會休閑、創意生活等功能于一體、布局合理的復合式文化場所。
促進健康醫療旅游,建設國家級健康醫療旅游示范基地,推動落實醫療旅游先行區支持政策。
八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推動文化與旅游的互融合作
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2020年)》指出: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辦好“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發揮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等作用。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體育、旅游、環保、衛生及中醫藥等領域合作。
構建官民并舉、多方參與的人文交流機制,互辦文化年、藝術節、電影節、博覽會等活動,鼓勵豐富多樣的民間文化交流,發揮媽祖文化等民間文化的積極作用。要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
推進文化業態創新,大力發展創意文化產業,促進文化與科技、信息、旅游、體育、金融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文化企業兼并重組,扶持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