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大健康”是一個較新的發展模式

“地產+健康”是一個較新的發展模式,消費的升級是一個契機,傳統房地產迫切轉型也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根據公開資料檢索,2017年共有29家地產商跨界大健康產業,投資總額超過3351億元,并購、合作、投資、自建的都有,涉及的領域有養老、社區醫療、高端醫療、健康小鎮、Medical Mall等等。天地一時,無比開闊。從概念時代逐漸突破至內容時代,“地產+健康”這兩個支柱型產業融合發展,會產生怎樣的化學效應?
跨界始于相互賦能
多數房地產企業跨界轉型正是國內房地產市場的拐點時期:原有地產業務停滯、新業務還處于培育期,企業業績下滑甚至虧損,他們都期待能夠通過轉型來扭轉這一困境。
短時內投資醫療健康領域未必能夠直接帶來收入回報,但短期這類投資都會對上市公司股價有一定的拉動作用。
跨界對于房企而言,當然不是說“玩概念”,而是既作為“地產下半場”增值服務的體現,為銷售加持的同時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更重要的是房企對于大健康領域朝陽產業資源的獲取。
而同時,房地產運營的豐富經驗和強大的資金優勢也進一步促進健康產業全產業鏈的快速發展。
多領域布局
目前,地產商的醫療產業投資布局,主要分四個領域,包括醫療地產開發、醫院投資運營、醫療器械、藥品與服務和非診療服務。
醫療地產開發:因與地產商的傳統業務有非常高的協同性,很早就有地產商涉足。傳統模式的醫療地產開發中,地產商僅負責開發環節,隨即退出。而在本輪轉型中,地產商也開始嘗試在項目中期與相關醫療投資機構合作,希望通過增強自身的專業性,獲取更大的溢價。
醫院投資運營:進入該領域的地產商多是收購醫院運營管理公司、合資組建運營管理公司、管控醫院運營管理公司等。以地產商的體量而言,目前的醫院投資很可能僅是初步嘗試,組建規?;?、連鎖化、品牌化的醫院集團才是其長期戰略。
醫療器械、藥品與服務和非診療服務方面,目前則主要是一些發展遇到瓶頸的區域性小型地產商進入。
房企布局健康產業,有天然優勢,依靠其在全國地產社區布局,可以快速切入基層醫療服務市場,讓群眾不用長途跋涉,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問診、買藥等醫療服務。這也在生活上更貼近基層群眾的需求,也契合了國家分級診療、基層診療的路徑規劃,緩解了群眾看病難問題。

被動醫療到主動健康
被動醫療,是典型的傳統醫療模式,患者只有得了病才去看醫生,而醫院則是被動地等待病人上門。而且患者離開醫院后,醫院也不提供后續服務。
主動健康則把“以醫院為中心”改變為“以‘病人’為中心”,把“以治病為目的”改變為“以健康為目的”。
眾多房企布局“健康管理和社區醫療”,更多是主動提出管理用戶的健康,特別是針對高凈值客戶的高端健康管理,以構建健康服務生態體系,為業主提供健康檔案、健康管理、疾病診斷、康復護理等系統服務。
此外,“共享醫療”也在2017年一時興起,Medical Mall的出現,進一步點燃地產商跨界醫療的雄心。
2017年6月,國內首家醫療商場Medical Mall落戶杭州,將購物與醫療有機結合。這種新模式下,消費者可先逛逛購物商場,再到樓上進行醫療服務消費,有效避免了傳統醫院過于沉悶的焦慮與恐懼。同時,借助購物商場的人流,Medical Mall也保證了它的流量。
國外Medical Mall已經很成熟,既盤活了商業地產項目,又滿足居民的醫療需求,可參照的案例很多,比如菲律賓Centuria Medical Makati、美國Jackson Medical Mall等。
但依舊有很多人認為該模式不太適合中國醫療行業發展,面臨眾多阻礙。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模式是否適合中國用戶雖還有待論證,也并不排除后續會出現更新的Mall模式,但不管怎樣,以“患者”為中心或者說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想法,以及從被動醫療到主動健康是不可逆的。
健康產業是真真實實的朝陽產業,但同時它也是一個很難跨越的珠峰:高壟斷、高技術、高人才的硬指標,且素來有“資金投入大、專業門檻高、收益慢”三大特點,所以所有意圖在醫療健康領域分得一杯羹的企業都必須做好打一場持久戰的準備。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