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智能穿戴市場,手機品牌廠商比傳統體育企業更具有優勢
近幾年,隨著體育行業的爆發,體育智能用品也進入高速發展期。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智能可穿戴市場規模達到352.6億元,增長率35.7%。預計2018年將達446.0億元。
由于用戶可根據智能用品提供的數據定制訓練計劃,另外,智能用品的聽歌、語音提醒等功能也為用戶提供更加愉快的運動感受,因此,智能可穿戴用品短短幾年內就成為了運動愛好者們的新寵。
無論是市場需求,還是未來趨勢,智能用品都有著諸多好處和巨大的發展空間,這引來了非常多的玩家涌入,尤其是一些傳統體育廠商,也大批加入到了體育智能穿戴領域。可理想雖好,但現實卻是一地雞毛,大多企業在體育智能穿戴市場上銷量慘淡,在市場寒冬中相繼退出體育智能用品行業。
退出的背后,是品牌內因和市場外因雙重作用下的結果。
內因:傳統體育巨頭缺乏電子設備研發基因
體育智能穿戴用品,雖然與體育密切相關,但它的亮點在于智能化,需要極高的科技研發技術。可想而知,以傳統體育起家的巨頭們進入智能可穿戴市場無疑是一場“跨界”嘗試,且市場上的體育智能穿戴用品普遍不夠“智能”,多數智能用品功能簡單,并不完善,各類產品也是良莠不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對于沒有科技研發基因的傳統體育企業來說更加難上加難,只能自己慢慢摸索。
由此來看,傳統體育企業進軍體育智能市場,自身相關技術,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沒有達到廣大用戶們的心理預期
外因:市場尚不成熟,眾多玩家的涌入令傳統體育企業處境更加艱難
當然,缺少電子設備研發基因的內部原因只是給傳統體育企業設下門檻,而復雜的市場外部因素才是導致大量傳統體育企業退出體育智能市場的重要推手。
其一,體育智能用品還未普及,人們對于體育智能用品缺乏認知。目前,體育智能用品領域還處在發展階段,市場尚不成熟,大眾對體育智能用品的認知還停留在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的層面。
其二,蘋果、小米等手機科技公司后來居上,搶占大部分市場。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2510萬臺,同比增長1.2%。其中手機公司蘋果牢牢占據銷售量第一的位置,中國手機品牌小米、華為分列第二和第四位,排名第三的則是曾經智能穿戴的霸主Fitbit。相比華為暴增147.0%的亮眼數據,Fitbit卻下降了28.1%,照此來看,Fitbit的處境堪憂,今后很可能會被華為搶去前三的寶座。
由此觀之,手機廠商似乎在體育智能穿戴領域擁有極大優勢,市場大部分份額已被手機廠商收入囊中,在這些問題影響下,傳統體育退出體育智能用品市場也是無奈之舉。
目前,體育智能用品還處在發展起步階段,大眾對體育智能用品的認知還停留在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的層面。傳統體育企業推出的智能跑鞋、智能體重秤等智能用品很難打開局面。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