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出口數據看未來世界經濟格局變化
在跨國公司的推動下,經過三十多年經濟全球化發展,依靠市場的力量,將各國納入了統一的供應鏈、價值鏈,全球也形成了一張大型的上下游企業組成的網絡。中國作為制造業中心,已經深度的嵌入到這種網絡中,其主要的標志就是進出口得以快速增長,中國從世界各地大量進口礦產和能源以及各種零配件,然后組裝成產品輸送到世界各地,由此中國也成為了直接上最大的貨物貿易國,全球十大港口中有七個是中國港口。可以看出,貿易的緊密程度可以反映國家之間供應鏈的緊密程度。日本、韓國、美國、歐盟、東盟一直是中國排名靠前的貿易伙伴,所以中國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供應鏈緊密程度也最高。比如,2019年華為從日本、韓國、美國的采購額都在百億美元左右,可以看出,華為作為一個大型跨國企業,跟上述三國企業之間建立了緊密的供應鏈關系。
根據海關發布的進出口數據,今年前4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9.0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4.9%,同時,東盟代替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貿易總值為1.35萬億元,增長5.7%,占我外貿總值的14.9%。作為第二、第三大貿易伙伴,中國與歐盟、美國的貿易總值分別為1.23萬億元、9584.6億元,分別下降6.6%、12.8%。另外中國雖然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0.9%,實際上如果去掉東盟十國,中國與另外54國的貿易額實際上還下降了3.3%。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疫情對國際貿易造成了巨大沖擊,但是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關系更加緊密了,中日貿易額下降2.1%,也強于整體水平,中韓的貿易數據沒有公布。可以看出,東亞地區尤其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供應鏈合作緊密程度在提高,也就是說,供應鏈呈現出區域化的趨勢。如果看到整個國際貿易在處于下降趨勢的話,實際上東亞供應鏈區域化趨勢是非常快速的。
當然,供應鏈區域化趨勢早就存在。隨著中國勞力成本的提高,一些企業開始將工廠遷移到東南亞各國,但是這些工廠大都跟國內保持著緊密的上下游關系。同時,中國自身作為一個超大型市場,產業鏈本來就比較完整,隨著中國科技能力的提高,原來需要到歐美購買的產品,也開始部分的用國內的產品代替。這里面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汽車產業,越來越多的配件都可以在國內生產。
這種供應鏈區域化以前僅僅在東亞表現的比較明顯。又因為本次疫情對東亞國家整體上受影響程度遠小于歐美國家,因此客觀上促進了東亞國家企業之間的合作。是不是隨著疫情結束后,這種特征會再次淡化?
實際上供應鏈區域化不僅不會淡化,很可能會在世界其它地區也將體現出這種特征,其中主要就是北美和歐洲。今年3月份,歐美疫情爆發初期,其證券市場經歷了大幅波動,美國更是在一月之內四次熔斷,世所罕見。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投資者在沒有疫苗、特效藥的情況下,無法確定由于疫情導致供應鏈中斷對大型企業所帶來的影響,可以說,經過了數十年的發展,跨國企業才第一次意識到全球化存在致命缺陷。以往雖然也發生過地震等自然災害影響到了供應鏈的穩定,但是那都是在局部,并且受到影響的周期是可以預判的,而這次,人們對未來的發展趨勢毫無所知,并且據科學家判斷,類似冠狀病毒有可能長期與我們為伴。
因此,跨國企業必須解決這個問題,而可行的辦法就是要將盡量多的供應鏈環節聚集在一起,就像中國這樣,形成區域化的供應鏈中心,就不再擔心由于物流出現問題導致的供應鏈價值鏈中斷。
而這一趨勢也與歐美部分國家出現的保守主義遙相呼應,最終使得這一趨勢呈現出加速跡象。因此,可以預見的將來,將會出現三個供應鏈聚集中心,也就是東亞、歐洲和北美。而這三個地區也成為世界最大的三個經濟中心。某種程度上,這三個中心將是競爭的關系。這也可以看做是經濟區域化發展。
這是否是一種逆全球化?可以說是。因為人們已經發現,由跨國公司推動的全球化存在很多問題,過度的追求經濟利益,但是卻損害了社會效益,造成了社會階層的分化和分配不公,形成了巨大的社會成本。這種區域化趨勢既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發揮各地的稟賦優勢,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由于區域內地理、文化相近,協調更加容易,實際上產生的社會成本要低。
所以,從這種發展趨勢看,企業和國家都應該把周邊戰略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疫情的影響短期內無法消除,必然對一帶一路造成了影響,部分項目進度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
如果說,世界呈現出三個經濟中心,那么“太平洋足夠大、亞歐大陸足夠闊”一下子就顯現出來了。世界發展會更加均衡、更加和平。當然,有的國家和地區的心態肯定需要調整才行。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