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乳品產業 低溫巴氏奶格局將變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暴發,讓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就疫情后國際經貿格局及乳品產業未來發展,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在國際經濟及貿易方面,世界經濟總體將經歷兩年低谷期,最近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內的多家權威機構預計,疫情后世界經濟將陷入衰退。按照投資時鐘理論,世界經濟蕭條將持續很長時間;國際貨幣長期貶值預期不排除新一輪金融危機,歐美等國刺激經濟超發貨幣及以美元為主債務體系陷入誠信危機,加之實體經濟償付能力弱化,可能誘發新一輪金融危機。
宋亮分析認為,經濟衰退可能進一步引發“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疫情后世界經濟“紅利洼地”依然是中國市場。中國是世界上工業體系最完備國家,生產再加工能力強,綜合成本依然低,因此,經濟復蘇能力最強。
另外,受宏觀經濟影響,各國消費能力都在下降。中長期來看,據分析,通脹及失業率增加等因素都將抑制消費,造成各國消費能力進一步降低。
整體消費低迷 恢復性增長空間有限
近些年,中國乳品消費總體進入大幅放緩階段,各傳統品類也達到了銷售天花板,奶酪盡管消費增長明顯,但體量仍然偏小。從龍頭企業業績增長看,主要來自高端化價格上行帶來銷售額增加和市場集中度提升帶來的份額,擠占其他企業市場份額。從數據分析,龍頭企業業績增長約60%是來自擠占份額帶來的收入。在此背景下,據評估,2020年疫情出現讓一季度總消費量迅速下降40%以上,由于疫情造成人流購買和節日消費降低促使企業庫存積壓,三四月份各大企業大范圍促銷。
隨著疫情常態化,消費呈緩慢增長態勢。但由于疫情后消費者儲蓄意愿增強、就業形勢嚴峻、低欲望群體增多等影響,消費總體在今明兩年仍處于低谷期,而下半年消費恢復性增長不容樂觀,預計恢復到2019同期八成左右。最近常聽說的“報復性”消費,但實際上一方面乳品作為快消品不具備“報復性”消費特征,另外從大環境上看,也難以出現明顯的所謂“報復性”消費。
另外,消費高端化發展也從高速階段轉入低速階段。這些年,觀察發現:一是消費者從過去那種盲從消費心理開始趨于理性;二是消費者獲取產品信息越來越容易,越來越透明;三是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開始接軌;四是一二線消費觀念與三四線開始趨同。
生乳價格高漲 短期生產成本明顯上升
近兩年由于奶牛存欄下降,生乳供應出現相對緊張,在此背景下,由于疫情期間造成生乳滯銷及價格扭曲,必將會影響后期供應。七八月份隨著消費恢復性增長,生乳供求緊張會表現明顯,價格會呈大幅直線上漲,到10月份保守預計價格在4—5元/公斤,2021年4月份后,生乳價格又會大幅下降。
另外受國際、國內各類自然災害,推行寬松貨幣政策等因素影響,下半年國內將出現較為明顯通貨膨脹。因此,企業短期成本上行不可避免,會進一步壓縮當年企業利潤增長空間。
從市場競爭格局看,當下是“存量競爭、戰略相持”階段,當收入增長越發困難時,如何降低成本成為可持續競爭核心,所以這個階段將再次考驗供應鏈體系。
新競爭對手涌現 低溫巴氏奶格局將有大變化
過去以低溫巴氏奶為主的企業都是區域性的,真正實現跨區域發展的不多。然而近兩年市場發生明顯變化,一是大多巴氏奶企業都處于虧損和潛在虧損境地,難以堅持;二是市場新競爭對手涌現,除伊利和蒙牛外,海外進口也在加快,加之南方地區對生乳養殖環境要求更嚴,個別地方企業已經很少生產巴氏奶轉向含乳飲料和酸奶,使用海外進口大包奶粉;三是巴氏奶沒有全國性統一品牌,市場比較分散,意味著競爭力仍然偏弱。
如果中美貿易向好發展,那么中國與美國貿易合作將推進進口低溫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這對于中小巴氏企業而言無疑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他們對未來悲觀的預期。
而此次疫情對巴氏奶企業影響較大,一季度虧損面加大,部分企業資金短缺、市場不振、大小企業兩極分化愈發嚴重,大批中小巴氏企業退出意愿強烈。因此,圍繞巴氏奶而展開的橫向整合將是重點。
跨區域性低溫巴氏奶公司希望通過整合形成對龍頭企業在這一領域競爭優勢。但是,目前龍頭企業已經進入,而此時不加快這種整合,當龍頭企業在巴氏領域形成氣候,未來勢必對以巴氏奶為主跨區域業形成巨大壓力,也許對這些企業而言,這是最后一次機會。
低溫領域在乳品產業是一個制高點,疫情后巴氏奶領域低谷期將為龍頭企業整合提供機會。不難想象,在龍頭企業和跨區域巴氏企業之間圍繞低溫全面布局和整合的“軍備競賽”已經拉開序幕。
乳制品進口 仍保持增長態勢
疫情后國際貿易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存在巨大不確定風險。由于全球產業分工已經形成,各國經濟貿易形成相互依賴關系,全球一體化格局盡管受到挑戰,但不會因為美國而全面改變。對中國而言,將會繼續深化對外開放,加強同東盟、歐盟等國家貿易往來。
疫情造成一季度中國乳品進口量有所下降,而海外多個國家也出現嚴重倒奶現象。疫情后,各國都會加強生產自救,特別是那些以農業出口為主的國家將會更加重視對華貿易。拋開那些存在分歧國家,中國也將更加重視各國農產品進口,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所以從中長期看,無論成品還是原料,乳制品總體進口仍將保持較好的增長態勢。
尋找新藍海 企業加快向專業食品領域轉型
隨著技術進步,未來圍繞大健康、功能性食品將是大勢所趨,但從技術儲備到產品成熟,中國國產功能性食品產業發展還需十年磨一劍。
當下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消費總量已經到頂,通過高端化提價發展也遭遇市場激烈且殘酷競爭,企業不得不加快向專業食品領域挺進,尋找新的藍海。而此次疫情極大提升消費者對功能性食品購買力度,同時傳統渠道商也在專業營養功能食品上收獲頗豐,從而加快推進轉型步伐。
隨著全球化進一步發展,傳統食品領域今天及未來都將面臨全球同質化,而專業食品,特別是針對中國人消費習慣、偏好和營養結構專業食品很少,這將是國內外所有企業都緊盯的藍海市場。過去兩年,國際食品巨頭雀巢和達能在中國市場相關領域都在緊鑼密鼓進行著布局。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