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經濟數據出爐,復蘇斜率趨緩,全面復蘇依然不現實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我國二季度經濟運行情況,二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轉正,實現3.2%的正增長,符合市場預期,但通過細分數據來看,生產強,消費弱的格局仍然沒有明顯改觀,基建、地產是支撐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制造業復蘇依然較慢,未來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能否只依靠基建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國經濟復蘇之路還依然具有較強不確定性,從近期利空債市的幾大因素來看,基本面因素對債市影響暫時緩解。
二季度GDP總量數據實現同比轉正。二季度單季GDP實現正增長完全符合市場預期,四月份以來,從全球來看,我國疫情率先得到控制,企業復工復產逐步加快,PMI數據連續4個月位于50以上,高頻數據中發電耗煤量也較去年同期實現正增長,工業生產者價格PPI跌幅繼續收窄,企業經營狀況總體得到較大改觀。在國家穩企業、保就業的大方針下,雖然不再設定GDP增長目標,但我們認為三季度GDP累計增速有望實現轉正。
投資方面:制造業投資恢復較慢,基建地產率先復蘇。2月份以來,制造業增速持續低迷,恢復速度非常緩慢,從我國經濟數據來看,制造業中多數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并且隨著海外疫情仍然沒有得到全面控制,外貿形勢依然嚴峻,擴大內需,直達中小企業的結構性工具未來還會繼續實施,但在全球總需求下降得大背景下,制造業投資改善速度也會較為緩慢。
消費方面:改善進度低于預期,未來是拖累基本面復蘇的主要影響因素。6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1.8%,預期增長0.8%,前值下降2.8%,上半年累計同比仍然下降11.4%,是拖累GDP增速的主要原因。從3月份開始,社零增速持續放緩,在主要大類中,汽車消費出現較大改善,但同比依然下降8.2%,從消費類型來看,必選消費品韌性仍然較強,但包括餐飲、旅游、住宿等可選消費品的增速依然處于較大的同比負增長,疫情雖然得到有效控制,但社會活動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還需要較長時間的過程,消費增速緩慢可能依然會維持較長一段時間,成為經濟增長的最大不確定性。 我國債市制約因素分析。總體來看,從債市收益率來看,近期信用債上行幅度明顯高于利率債,導致信用利差有所走擴,配置盤開始出現,我們以銀行理財為例,目前銀行理財負債成本大約在3.7-3.9之間,以3年期AA+信用債收益率3.90%來看,如果加上杠桿收益,資產端收益率已經超過負債端,因此不排除出現配置資金。再來看銀行表內資金,同樣作為資產端,債券的性價比目前和貸款已經基本相當,如果不考慮政策因素,銀行可能更傾向于配置債券,而不是貸款。雖然我們還不能確定目前交易盤有入場動力,近期債市走勢更多的是受到股市的影響,蹺蹺板效應明顯,但未來隨著基本面的影響不斷淡化,不排除出現區間反彈走勢,我們認為近期對債市的利好因素正在增加。
免責聲明:
1、本站部分文章為轉載,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我們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有效性和適用性等作任何的陳述和保證。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中金普華產業研究院一貫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并遵守中國各項知識產權法律。如涉及文章內容、版權等問題,我們將及時溝通與處理。